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于杜甫的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关于杜甫的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杜甫然有关的资料的?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杜甫简介20字?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则被称为"诗史"。杜甫有很多代表作,比较著名的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作品。
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整过过程,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收集了起来,具有很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在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杜甫的名作。
王安石、杜甫的资料?
杜甫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人称诗圣,善写七言律诗,诗风沉郁顿挫,称其为诗史,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与李白白居易并称三大诗人。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年间,任参知政事,后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于1074年被罢相。保守派得势后,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更是文化世家,先祖杜预是西晋赫赫有名的大将,曾在平定东吴的战役中立下过战功,更是注释《春秋左氏传》的学者之一。其祖父杜审言官职为膳部员外郎,也是初唐最著名的诗人,初唐律诗的奠基者之一。其父杜闲曾在山东任兖州司马之职。杜甫自幼便深得祖辈的文化熏陶,因此,他的文学因子,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根深蒂固的。
少年时期的杜甫生活在开元盛世期间,加上家中颇为富足,生活无忧无虑。他常常和一些文人墨客吟诗对唱,也曾四处漫游,游览世间美妙景观,赏尽异乡的山山水水,也度过了人生中最潇洒浪漫的一段时光。
随着天宝年间李林甫为宰相,唐朝开始由盛转衰,政局混乱,杜甫也渐渐体会到广大百姓的水深火热,忧国忧民的品格也得到了很好的磨砺。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也开始了人生的流亡经历,在历经磨难后,他辗转来到蜀中,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居住。后来唐军击败叛军收复长安、洛阳,杜甫举家离开成都,在云安做短暂的滞留后,迁往夔州。随后他有出三峡、过江陵,抵达岳阳。
在他人生的最后两年,一直漂泊于岳阳、长沙、衡阳之间,而且大多都是在船上度过,在公元770年冬,一代诗人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享年59岁。
杜甫介绍资料简短?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
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扩展资料:
杜甫家族出于襄阳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晋军事家杜预的后裔。家族自襄阳徙居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杜甫对他显赫的先世有描述,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诗篇留下。
杜甫自称为晋朝当阳侯杜预的“十三叶孙”(参见祭远祖当阳君文)。传世文献对杜预之后世系有分歧,《元和姓纂·卷六·杜》称他为杜预“少子”杜耽之后。《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十四·杜》称他为杜预“幼子”杜尹之后。岑仲勉考证杜甫为杜耽之后,且为杜预十四世孙。
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杜甫的介绍: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简要介绍(一定要简……)?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杜甫的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于杜甫的简介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九成九百科,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九成九百科。
原文地址:https://ultrawalks.com/cjzx/5117.html发布于:2024-08-1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