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这个字怎么读
鲇 名 nián (鲶)鲇鱼 [siluroid]。属于鲇亚目,头大,尾侧扁,皮有粘质,无鳞。如:鲇鱼上竹(鲇鱼粘滑,难于上竹。比喻求进艰难)鲇鱼名。~鱼,体前部扁平,后部扁侧,灰黑色,有小斑。皮有粘质,无鳞。头大口宽。生活在淡水中,可供食用。
鲇,这个字的读音是nián,声母为n,韵母为i和an,声调为第二声,它的发音相对独特。鲇鱼,又称为猫鱼,以其特有的形态特征而闻名。它们的体型粗壮且微扁,呈纺锤形,通常体长在20~40厘米,重量在150~400克之间。头部较大,前端细尖,如同圆锥形,眼睛位置较高。
鲇读作:nián 声母n,介母i,韵母an,声调二声。部首鱼部,部外笔画5画,总笔画13画 五笔QGHK,仓颉NMYR,郑码RIJ 四角21160 〔鲇鱼〕头大嘴宽,尾圆而短,皮有黏质,无鳞,背部苍黑色,腹白色,上下颌有四根须。
鲇拼音:[nián]。[释义]鲇鱼,体表多黏液,无鳞,背部苍黑色,头扁口阔,有须两对,尾圆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与尾鳍相连。生活在淡水中,吃小鱼、贝类、蛙等。青鲇鱼,地方名:鲐巴鱼、青花鱼、油胴鱼、鲭鱼、青条鱼。
拼音:nián nián:声母n,韵母an,二声。基本字义:形声字,鱼(鱼)表意,表示鲇鱼;黏(nian)省声,表示鲇鱼无鳞而多黏液。形旁简化。本义是鲇鱼。鲇鱼,身体表面多黏液,无鳞,背部苍黑色,腹面白色,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须,尾圆而短,不分叉。
鲇的读音
1、鲇 拼 音 nián 部 首 鱼 笔 画 13 五 行 火 繁 体 鮎 五 笔 QGHK 生词本 基本释义 〔~鱼〕头大嘴宽,尾圆而短,皮有黏质,无鳞,背部苍黑色,腹白色,上下颌有四根须。昼伏泥中,夜出活动。肉可食,鳔入药。
2、“鲇”字的读音为“nián”,它的含义通常是指一种淡水鱼类,属于鲤科。这种鱼在世界各地的淡水环境中都有分布,常见于河流、湖泊等水域。在中国文化中,由于这种鱼比较常见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文学和日常交流中。
3、鲇,这个字的读音是nián,声母为n,韵母为i和an,声调为第二声,它的发音相对独特。鲇鱼,又称为猫鱼,以其特有的形态特征而闻名。它们的体型粗壮且微扁,呈纺锤形,通常体长在20~40厘米,重量在150~400克之间。头部较大,前端细尖,如同圆锥形,眼睛位置较高。
鲇怎么读
1、鲇 拼 音 nián 部 首 鱼 笔 画 13 五 行 火 繁 体 鮎 五 笔 QGHK 生词本 基本释义 〔~鱼〕头大嘴宽,尾圆而短,皮有黏质,无鳞,背部苍黑色,腹白色,上下颌有四根须。昼伏泥中,夜出活动。肉可食,鳔入药。
2、鲇拼音:[nián]。[释义]鲇鱼,体表多黏液,无鳞,背部苍黑色,头扁口阔,有须两对,尾圆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与尾鳍相连。生活在淡水中,吃小鱼、贝类、蛙等。青鲇鱼,地方名:鲐巴鱼、青花鱼、油胴鱼、鲭鱼、青条鱼。
3、鲇读作:nián 声母n,介母i,韵母an,声调二声。部首鱼部,部外笔画5画,总笔画13画 五笔QGHK,仓颉NMYR,郑码RIJ 四角21160 〔鲇鱼〕头大嘴宽,尾圆而短,皮有黏质,无鳞,背部苍黑色,腹白色,上下颌有四根须。
4、鲇字的正确读音是:jiān。鲇是一种淡水鱼类,常见于东亚地区的水域中。其名称在汉语中的发音相对固定,一般不会出现多种发音。在日常交流中,如果能够正确发出这个音节,就能够准确表达这一物种的名称。关于鲇的详细解释如下: 鲇字的发音特点。在普通话中,鲇字的正确读音是jiān。
鱼字加占字是什么字
鲇nián 就是“鲶鱼”基本字义 〔~鱼〕头大嘴宽,尾圆而短,皮有黏质,无鳞,背部苍黑色,腹白色,上下颌有四根须。昼伏泥中,夜出活动。肉可食,鳔入药。 (鮎)详细字义 〈名〉 鲇鱼 [siluroid]。属于鲇亚目,头大,尾侧扁,皮有粘质,无鳞。如:鲇鱼上竹(鲇鱼粘滑,难于上竹。
鱼占这个字:鲇(读作:nián)有关词语:鲇鱼[ nián yú ]鱼纲,鲇科。身体表面多黏液,无鳞,背部苍黑色,腹部白色体长,前端平扁,后部侧扁,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须,尾圆而短,不分叉,背鳍小,臀鳍与尾鳍相连。鼠鲇[ shǔ nián ]南海 产的一种小鱼。
答案:鲊。解释: 汉字构造与含义:鱼字旁右边一个占字组成的汉字为鲊。在汉字中,部首鱼通常与鱼类或与水域有关的事物相关。而占字在此处与鱼字旁结合,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词汇。 发音与用法:鲊字的发音为zhǎ。
一个鱼一个占是鲇,这个读音是[nián]鲇,catfish (nián)或称鲶鱼、猫鱼。鮎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的统称。青鲇鱼(zhan) 地方名:鲐巴鱼、青花鱼、油胴鱼、鲭鱼、青条鱼。 形态特征: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
鲇怎么读法?
鲇的读音为nián,声母为n,韵母为i和an,声调为第二声,这是一种常见的鱼类,也被称作鲶鱼或猫鱼。它的身体特征独特,体形粗壮而微扁,形状类似纺锤,通常长度在20至40厘米之间,重量在150至400克之间。头部较大,前端细尖,眼睛位置较高,这使得它的外观颇具辨识度。
读音:nián,声母n,韵母i和an,声调第二声。鲇或称鲶鱼、猫鱼。形态特征: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猫鱼因其口周有长须并很像猫吻端的触毛,故俗称猫鱼。其上腭至少有须一对,吻部也可能有一对,颏部另有一对。
鲇字的正确读法是:yn。鲇是一种鱼的名称,常见于汉语中。关于其读法,重点在于掌握正确的发音。鲇字的发音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声母和韵母。在发音时,声母为y,韵母为an。结合起来,发出正确的读音yn。
鲇怎么读音是什么
鲇 拼 音 nián 部 首 鱼 笔 画 13 五 行 火 繁 体 鮎 五 笔 QGHK 生词本 基本释义 〔~鱼〕头大嘴宽,尾圆而短,皮有黏质,无鳞,背部苍黑色,腹白色,上下颌有四根须。昼伏泥中,夜出活动。肉可食,鳔入药。
鲇,这个字的读音是nián,声母为n,韵母为i和an,声调为第二声,它的发音相对独特。鲇鱼,又称为猫鱼,以其特有的形态特征而闻名。它们的体型粗壮且微扁,呈纺锤形,通常体长在20~40厘米,重量在150~400克之间。头部较大,前端细尖,如同圆锥形,眼睛位置较高。
“鲇”字的读音为“nián”,它的含义通常是指一种淡水鱼类,属于鲤科。这种鱼在世界各地的淡水环境中都有分布,常见于河流、湖泊等水域。在中国文化中,由于这种鱼比较常见且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语言、文学和日常交流中。
总之,鲇字的正确读音是jiān。掌握这个字的读音对于理解和传承相关的语言文化、以及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鲇的读音为nián,声母为n,韵母为i和an,声调为第二声,这是一种常见的鱼类,也被称作鲶鱼或猫鱼。它的身体特征独特,体形粗壮而微扁,形状类似纺锤,通常长度在20至40厘米之间,重量在150至400克之间。头部较大,前端细尖,眼睛位置较高,这使得它的外观颇具辨识度。
一个鱼一个占是鲇,这个读音是[nián]鲇,catfish (nián)或称鲶鱼、猫鱼。鮎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的统称。青鲇鱼(zhan) 地方名:鲐巴鱼、青花鱼、油胴鱼、鲭鱼、青条鱼。 形态特征: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
鲇的读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鲇怎么拼、鲇的读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九成九百科,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九成九百科。
原文地址:https://ultrawalks.com/smjk/127345.html发布于:2025-02-0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