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

1、“言不由衷”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形容说的不是真心话,心口不一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白话文“信不由中,质无益的”成语用法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2、成语解释 「言不由衷」之「衷」,典源作「中」。「中」同「衷」,指内心。「言不由衷」则指所说的话不是发自于内心。形容言词与心意相违背。语本《左传.隐公三年》。后用「言不由衷」泛指心口不一,虚应敷衍。△「口是心非」、「言由衷发」【语义说明】 心口不一,虚应敷衍。

3、“言不由衷”意味着所说的话并非出自内心,形容说话者所说的话并非真心话,存在心口不一的情况。这个成语蕴含贬义,用于描述那些口是心非的行为。在句子中,“言不由衷”通常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言不由衷”一词最早出自《左传·隐公三年》,这部古代文献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言行。

4、言不由衷意思是: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 “言不由衷”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形容说的不是真心话,心口不一。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5、言不由衷,出自《左传·隐公三年》杨伯峻注,意指心口不一致,说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此成语的解释为“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用法为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口不一致。

6、成语“言不由衷”的意思是: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背后的历史故事:- 背景:公元前806年,周宣王的弟弟姬友被封于郑,即郑桓公。郑桓公很受百姓爱戴,其子郑武公建立了郑国。郑庄公时期,郑国处于鼎盛,而周室衰微。

言不由衷的意思言不由衷的解释言不由衷接龙

释义: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出处: 《左传·隐公三年》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造句:沉默较之言不由衷的话更有益于社交。一切礼仪,都是为了文饰那些虚应故事的行为,言不由衷的欢迎,出尔反尔的殷勤而设立。

成语解释:由:从;衷:内心。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实意;指心口不一。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言不由中成语接龙】:口不择言 → 言不由中 → 中冓之言 【用法分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口不一致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中 ① zhōng 中国、人中(穴位);② zhng 中奖、中靶。

言不由衷 yán bù yóu zhōng 【解释】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结构】主谓式。【用法】多含贬义。

成语“言不由衷”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1、成语“言不由衷”的意思是: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背后的历史故事:- 背景:公元前806年,周宣王的弟弟姬友被封于郑,即郑桓公。郑桓公很受百姓爱戴,其子郑武公建立了郑国。郑庄公时期,郑国处于鼎盛,而周室衰微。

2、“言不由衷”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形容说的不是真心话,心口不一。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言不由衷”。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诸侯郑国的实力强大,郑庄公任周朝的卿士,执掌朝廷大权。

3、言不由衷,意思是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出自《左传·隐公三年》。成语释义 “言不由衷”意思是: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出 处: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4、【解释】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成语故事】公元前806年,周宣王的弟弟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也就是郑桓公。他在郑地很受百姓爱戴。周幽王即位后,任他为司徒。

5、言不由衷,意思是说话非出于真心,指心口不一。近义词包括言行不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等。反义词有由衷之言、言之有信、出自肺腑。此成语用以形容说话与内心想法不一致,多指虚伪、不诚实。

言不由衷是什么意思言不由衷的解释

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由:从。衷:内心。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形容说的不是真心话,心口不一。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详细解释 【解释】: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言不由衷”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形容说的不是真心话,心口不一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白话文“信不由中,质无益的”成语用法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言不由衷”意味着所说的话并非出自内心,形容说话者所说的话并非真心话,存在心口不一的情况。这个成语蕴含贬义,用于描述那些口是心非的行为。在句子中,“言不由衷”通常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言不由衷”一词最早出自《左传·隐公三年》,这部古代文献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言行。

言不由衷意思是: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言不由衷”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形容说的不是真心话,心口不一。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言不由衷意思是什么意思

“言不由衷”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形容说的不是真心话,心口不一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白话文“信不由中,质无益的”成语用法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言不由衷意思是: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 “言不由衷”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形容说的不是真心话,心口不一。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言不由衷”意味着所说的话并非出自内心,形容说话者所说的话并非真心话,存在心口不一的情况。这个成语蕴含贬义,用于描述那些口是心非的行为。在句子中,“言不由衷”通常作为谓语或定语使用。“言不由衷”一词最早出自《左传·隐公三年》,这部古代文献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言行。

成语“言不由衷”的意思是: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背后的历史故事:- 背景:公元前806年,周宣王的弟弟姬友被封于郑,即郑桓公。郑桓公很受百姓爱戴,其子郑武公建立了郑国。郑庄公时期,郑国处于鼎盛,而周室衰微。

关于言不由衷的意思和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的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九成九百科,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九成九百科

原文地址:https://ultrawalks.com/yyyd/132385.html发布于:2025-02-13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有 4 条评论,16人围观)
网友昵称:谁纵我一世猖狂
谁纵我一世猖狂V游客 沙发
2025-02-14 00:13:12 回复
、言不由衷,出自《左传·隐公三年》杨伯峻注,意指心口不一致,说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此成语的解释为“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网友昵称:微风不燥你很好
微风不燥你很好V游客 椅子
2025-02-14 00:52:27 回复
的弟弟姬友被封于郑,即郑桓公。郑桓公很受百姓爱戴,其子郑武公建立了郑国。郑庄公时期,郑国处于鼎盛,而周室衰微。言不由衷的意思言不由衷的解释言不由衷接龙释义: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出处: 《左传·隐公三年》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网友昵称:古佛孤灯
古佛孤灯V游客 板凳
2025-02-14 05:34:53 回复
口是心非」、「言由衷发」【语义说明】 心口不一,虚应敷衍。3、“言不由衷”意味着所说的话并非出自内心,形容说话者所说的话并非真心话,存在心口不一的情况。这个成语蕴含贬义,用于描述那些口是心非的行为。在句
网友昵称:爱ゝ若只如初见
爱ゝ若只如初见V游客 凉席
2025-02-14 03:47:29 回复
伪、不诚实。言不由衷是什么意思言不由衷的解释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由:从。衷:内心。指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形容说的不是真心话,心口不一。含贬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