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谭嗣同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谭嗣同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谭嗣同与谭延闿的关系?
谭延闿虽与谭嗣同齐名、同姓,但与谭嗣同并无什么关系。
谭延闿,少年时便与陈三立、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
谭延闿与于右任、吴稚晖、胡汉民并列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位居四大书家之首,有“近代颜书大家”之称。
毛主席请谭延闿题写招牌,一则是谭延闿的书法闻名于世,可以使书社增色;但更重要的还是想借重谭延闿的名望,扩大书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虽然都是湖南人。但是两人没有什么关系!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关系那就是他们都是湖南人,并且和陈三立一起,被称为“湖湘三公子”了,不过,他们两在湖南乃至全中国都是相当有名气,尤其是谭嗣同那种为了“戊戌变法”而慷慨赴死的大无畏的精神境界!
谭延闿虽与谭嗣同齐名、同姓,但与谭嗣同并无什么关系。
根据朱汝珍所编《词林辑略》卷十一所记,谭延闿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参加殿试时,文章既出色,书法又增添光彩,慈禧两眼放光,差点就要圈点其名为状元。但瞟了一眼他的名字,不由自主地想起谭嗣同,大生恶念,再看他的籍贯是湖南,心中恼怒,信手将之降为二甲第三十五名,另点文章和书法俱佳、名字又寓有救时之意的刘春霖为该科状元。
谭延闿是该年乡试中的会元,填补了该项空白,因此名满三湘。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之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几岁死?
你好是33岁谢谢谭嗣同 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巡抚谭继洵之子,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在北京半截胡同14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 *** 逮捕.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代表著作《仁学》,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其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趾思张俭,直谏陈书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有几兄弟?
谭嗣同的家庭关系复杂,他共有兄弟姐妹八人,他排第七。
他的父亲纳了两个妾,母亲虽然是正室,但得不到谭继洵的宠爱,家庭地位偏低。
父亲对他冷漠,又有了继母。他与兄弟姐妹的关系平淡,幼年的谭嗣同身体羸弱、性格孤僻、倔强独立、多愁善感。
谭嗣同实际上没有兄弟。他是家中独子。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谭嗣同于1872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他在青年时期就对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不公感到愤慨,并积极参与了反清复明的活动。
谭嗣同是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孙中山等人一起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他积极参与了多次起义和革命活动,并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担任重要角色。然而,他在1895年的广州起义失败后被捕并被处决,年仅23岁。
谭嗣同以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为国家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而被后人所敬仰。他被誉为中国近代革命烈士,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兄弟
谭学琴生四子:长子谭继升、次子谭继墉、三子谭继洵、四子谭继猷。谭继洵最有出息,成为一代封疆大吏湖北巡抚。谭继洵生四子:长子谭嗣贻、次子谭嗣襄、三子谭嗣同、四子谭嗣冋。
谭嗣同出身豪门,却为何以身变法?慷慨赴死?
思想不分门庭,就像音乐不分国界。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之下,一个有思想、看清中国国情需要改革的人,他能够勇敢站出来带动中国实行变法,其大义何止于他继承家中的那点财产能够让他改变自己的想法!
谭嗣同典型的官二代,父亲谭继洵曾官至湖北巡抚,家庭条件好,10岁就师从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学习儒家经典,后又随父亲到任职地兰州学习。
1884年,谭嗣同19岁离开父亲游历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和山西等省。
从他的学习经历来看,不是当时普通人家弟子能玩得起的,出身豪门无疑。
题干说谭嗣同出身豪门,却参与变法。
其实,你不是豪门,你不是知识分子,你不是朝廷官员,根本就没机会参与维新变法。大家知道公车上书吧,那都是全国各地上京赶考的举人,可以说他们都是当时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
也可以说,在当时那些能有机会读书,并能考上举人,他们的家庭环境基本上差不到哪里去,当然比谭家肯定要差些。
因为后来的戊戌六君子菜市口就义,所以后来很多人以为维新变法是件危险的事情。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样,当时中国刚在甲午战争中新败日本,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都在为中国寻找强国之路,刚开始的维新变法就是当时最时髦的强国办法,李鸿章、袁世凯都加入了维新变法组织强学会。
可见当时,维新变法参与者跟是否豪门是没用关系的。谭嗣同参加维新变法很正常不过。
谭嗣同虽是典型的官二代、公子哥,但身上没有纨绔子弟公子哥习气。一生喜好结交名士,任侠好义。在北京时,就跟侠士大刀王五结交,还一起谋划借兵救光绪。
他不仅熟读中国经典,在上海南京时也熟读西方学术,对西方日本改革历史很了解,每次大变法,权力重新划分,难免伴随 *** 。
慈禧下令抓人的时候,梁启超叫谭嗣同一起去外国使馆避难,他是有机会逃走的。他身上的侠义本性促使他慷慨赴狱,希望用自己的血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谭嗣同临死前说的一段话,要想知道他为啥宁死也不愿逃亡海外,就必须他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综上,笔者认为有下列原因,让他放弃苟且偷生,选择英勇就义
一、幼时受王夫之思想的影响,埋下爱国主义的种子,而且了解历史的都知道,王夫之思想带有一定民主色彩,抨击时政。同时也有古代士大夫的骨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张载曾说出士大夫们责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谭嗣同心里也带有这么一份高度使命感
二、他曾积极学习西方的思想,对西方了解也比较透彻,尤其是在马关条约后,更是讲授新学,他知道西方的强大,救亡图存的种子萌芽,但是能救亡图存的只有变革这条路可以走,他内心非常希望能变革成功的
三、当变革失败后,巨大的挫败感和落差带来的失望,让他绝望了,他救不了这个国家,也救不了这些苦难的人民,以死明志似乎成了他的出路,而且他也熟读西方的历史,知道要变革得付出怎样的代价,他也明白这也是一个国家要兴盛必定要流血的,所以他走向这条道路
另外家境的富裕是不能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一个人趋势,即使他家境富裕,为什么不能选这条流血的道路呢?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多方面综合而成的,有必然,也有偶然,但没有一个因素能决定一个人的如何去选择,以及他要走的道路
谭嗣同是黄兴的老师吗?
不是。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在菜市口就义,黄兴1893年入长沙城南书院时年19岁,22岁时考中秀才,1898年调长沙湘水校经堂后调武昌两湖书院深造,留在湖南。1903年黄兴留学日本两年,得知沙俄占我东北,投笔从戎,同年回国。但是黄兴应该从谭嗣同的思想和行为受过启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谭嗣同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谭嗣同简介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九成九百科,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九成九百科。
原文地址:https://ultrawalks.com/yyyd/5218.html发布于:2024-08-1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