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太平天国冯云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太平天国冯云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王冯云山,一路辛苦打工一路疯狂传教,为何会选紫荆山为大本营?
这段时间刚好在阅读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学著作,被书中相关内容和大家做一个简化版的分享。
先讲冯云山在紫荆山区的传教活动,再讲紫荆山的特点。大家如果想理解的更加深刻的话,建议找到相关的地图,体会山区的特点。
很多人都说洪秀全建立了拜上帝会,实际上这是错的,是冯云山建立了拜上帝会。只不过冯云山这个人特别忠实于洪秀全,在他建立拜上帝会的时候,就向他的信众们宣传了洪先生的伟大神奇,所以等到三年之后洪秀全来到紫荆山的时候,发现哥虽然远离江湖,江湖仍然还有哥的传说。
1843年春节之后,洪秀全和冯云山来到广西贵县传教,几个月后感觉传教收效不大,准备一起回广东。碰巧当地王家沾上官司,请求洪秀全代为书写讼状打官司,洪秀全就让冯云山先回家乡。
等到洪秀全完事之后回到家乡,发现冯云山根本没有回家,之后三年洪秀全一直被冯云山的家人埋怨。所以到了1847年,洪秀全决定再去广西,一方面是传教,一方面是去找自己的表弟冯云山。
到了贵县熟人那里他才知道,冯云山根本没有走远,就在紫荆山地区传教三年,发展了数百名忠实信众。
原来三年前冯云山离开洪秀全之后不甘心就这样回家,索性北上寻找传教机会。跟随几位苦力工人进入山区,繁重的工作让他没有时间传教。有一次冯云山为当地地主曾槐英割稻子,路过地主家的时候,冯云山把稻谷放到旁边,坐下来避暑,随口念出了几句儒家经典句子,抒发大丈夫明珠暗投的不满情绪。碰巧被地主听见,曾地主认为冯云山是虎落平阳,攀谈之后发现这个小伙子谈吐不俗,就让他做了家庭教师。冯云山一步登天,从苦工变成了先生。几个月后,另外一个地主也赏识冯老师的才华,邀请过去教书。
就这样,冯先生利用自己的才识,口才和受人尊敬的身份赢得了一大批信徒,包括自己的东家。最后创建了拜上帝会。
这是冯云山传教的大概经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选择紫荆山?
冯云山选择紫荆山,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至少占据了地利和人和两大优势。先说地利,很多人都想到了,既然是山区,一定是易守难攻。其实这也未必准确,如果上山的道路很多的话,这个山头就没有安全性。紫荆山位于桂平县西北,上山只有两条路,一个是东边的武宣县过来,一个是从北面的金田村过来,就是金田起义那个村子。两条路交汇在一个小集镇上,再想进山,就要走非常难走的狭窄上路了。
易守难攻,就是紫荆山的地理特点。
再说人和。紫荆山上有两三百户人家,数千人口,一大部分是客家人。你肯定知道,洪秀全就是客家人。客家人是从中国北方逃亡到南方生活的,他们有几个特点,一个是讲客家方言,接近北方话;一个是吃苦耐劳。一个是因为受到当地人欺压,他们一直在反抗,所以性格刚猛。客家人冯云山在客家人社会里面传教在,自然无往不利。
所以说冯云山选择紫荆山作为根据地,正是占据了地利人和的明智之举,这从后来他在当地的燎原之势可见一斑。
(1)紫荆山地形决定了这里非常适合传教活动。
这个地方简直是绝妙的传教之地,属于天高皇帝远,谁也管不着的地方。
从整体上看,紫荆山到处都是山,人烟稀少,许多村子很是封闭,是非常偏远的山区。
这样的地方,村民对外界信息知之甚少,属于文化知识到达不了的地方,巫术横行,大多数人并不排斥巫术,宗教。
这里的人贫穷落后,非常相信迷信和天命。
(2)从起义造反的角度上讲,这里属于易守难攻之地。
从冯云山的行动来看,高度怀疑他从一开始就是抱着这个目的去传教的。
因为他家庭并不贫穷,他有教书这个正当职业,不是无业流民,家里有妻子儿女,那么辛辛苦苦到这里传教三年为的是什么呢?
李秀成在自述里说,前期开国之事,都是冯云山一人之力,可见此人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目的,就是造反起义。
这里的地形,由于都是山,易守难攻,而且清军军事力量薄弱,是绝佳地点。
(图片:太平天国创作的艺术作品)
(3)这里客家人多,易于传教。
这里很多外来的来人(即客家人),他们由于是从外敌迁来,多数受到本地人的排挤,却又无能为力,冯云山本就是客家人,在这里传教,最容易拉人入教,也容易组织会众。
另外,这里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天地会活动很少,民众还是一张白纸。
1843年洪秀全冯云山创立了什么?
1843年,洪秀全、冯云山用“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思想和“无处不均匀”的理想号召民众,创立了拜上帝教。
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组织形式,以信徒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拜上帝教和坚持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论的基督教与拥有庞大的神真体系的道教,分别是一神论和多神论的典型,在神性观问题上有质的区别。
而在太平天国宗教信仰中,天父为独一无他的唯一神、头等信仰,天兄、天王、圣神风等围绕天父构成了次等信仰,洪秀全自称上帝的次子、杨秀清被洪秀全确定为上帝的第三子也位列其中。
1843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创立拜上帝教,宣传平等思想和反清思想,他们主要在广西一带传教,早期入教的成员就有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林凤祥等早期领导人。其实在早期的传教,主要都是冯云山的功劳,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发动和组织群众,向群众宣传洪秀全将会把他们从清朝腐败无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把洪秀全塑造成救世主的形象。
1843年,广东花县的洪秀全和冯云山创立了拜上帝会,开始在广东、广西两省传播教义。1845年,冯云山在寻找一处秘密活动基地过程中,看中了紫荆山区,他以塾师的身份融入这里,开始宣传教义。1846年,在冯云山的影响下,杨秀清加入拜上帝会。
起初,杨秀清只是普通成员,还未站到反清斗争的前列。1847年2月底,冯云山在桂平因带领会众捣毁庙宇入狱,洪秀全返回广州营救。在这当口,拜上帝会突然受到地主势力的迫害,会中又陷於没有首脑主持的瘫痪状态,人心动摇。这时,杨秀清站了出来,通过利用当地迷信的降童巫术,他伪装成“神灵附体”的样子,代表天父传达圣旨,从而巩固了拜上帝会。冯云山出狱后,与洪秀全返回广西。
1843年,冯云山和洪秀全共同创立拜上帝教,先在广州附近发展教众。1844年,教众发展不顺,两人一起去广西贵县投奔洪秀全的表兄。因表兄家太穷,洪秀全不久回广东,冯云山不甘心,选择了留下
太平天国运动在清 *** 的官方中又被称为“洪杨之乱”,这主要是因为在清 *** 看来,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洪秀全和杨秀清两人。这种看法其实也没错,因为在“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天国运动的名义更高领袖是洪秀全,而实际掌管军政大权的则是东王杨秀清。
道光二十三年(1843)夏,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义,同冯云山一起在广东花县创立“拜上帝会”,也称“拜上帝教”、“太平基督教”。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洪秀全与冯云山漫游广东,历经省会、顺德、南海、番禺、增城、从化、清远、英德、函江、阳山、连山等地,一路宣传教义,寻找志同道合之人,但收效甚微,遂于连山西入广西。八月,冯云山来到桂平紫荆山区,在当地贫苦农民和烧炭工人中发展会员,使拜上帝会逐渐发展壮大。十月,洪秀全回转家乡,先后创作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为拜上帝会完善理论依据。
道光二十九年,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肖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结为异姓兄弟,组成拜上帝会领导核心,聚集力量,筹划起义。整个太平天国时期,拜上帝会作为维系太平军乃至太平天国革命的宗教力量,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后太平天国革命失败,拜上帝会也随之消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太平天国冯云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太平天国冯云山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九成九百科,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九成九百科。
原文地址:https://ultrawalks.com/cjzx/3262.html发布于:2024-08-15
发表评论